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有没有在一起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一个爱情悲剧。最后他们并没有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最后,中台为了反抗父母给他的包办婚姻,毅然决然选择了自杀 。梁山伯来到祝英台墓碑前也选择殉情。最后从墓中飞出两只蝴蝶,后人认为他们变成了两只蝴蝶,永远相守在一起 啦!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化蝶是真的么
青春年少时,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上演的时侯,我很感动,常常为他们的爱情落泪,觉得世间有这样的爱情,真是不枉此生。
但是后来,父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说是两人本不是一个年代的,相差500多年,但是为啥又有这千古绝唱的爱情呢?
原来祝英台先去世,找了块风水宝地下葬,并留下墓碑记事。500年后,祝英台的墓早已被埋在了地下,这时候梁山伯去世,家里也找了块风水宝地,等抬到地方去下葬时,挖坑的人挖出了祝英台的墓碑,然后都傻眼了。
风俗习惯,人去世下葬,选定的墓地不能变,最后就只能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合葬一处,立了两块墓碑,并说了这番事情缘由。后来有文人从这里路过,看到这般场景,灵感顿时闪现,便写下了爱情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新锐历史】为你深度解析:
中国戏曲传统剧目《梁祝》,几乎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多少人为这场旷世的爱情悲剧流过同情而又惋惜的泪水。
在真实的历史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确有其人,并非虚构,但二人其实不是一个朝代的。两人生活的年代相差近三百年,压根就不是同时代的人。
二人绝没有机会成为生死相许的恋人,也就不会化蝶了,除非有时光机器,两人中有一人穿越到另一人生活的年代去。当然,这都是现代穿越小说的剧情。
那么,为什么这段流传甚广的爱情故事怎么会把生活在两个不同时期的人凑在一起呢?这当然是有缘故的,而且很富传奇性!
(梁祝)
先来看下,宋人怎么说,宋代张津在《乾道四明图经》中称:
明代学者,张时彻在他的《嘉靖·宁波府志》记载说:
清朝雍正时期《宁波府志》也记载: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东晋时期的人,其中梁山伯还是宁波地区的一位小县令。
据传说他还是一位清廉的好官,两袖清风,不畏权势,深受当地百姓拥护,可惜其寿命不长,英年早逝,没有给家人和子女留下一分的财产。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系我国民间传说。在戏曲中有诸多剧种演出,他们的爱情绝唱,可谓家喻户晓。
那么,在历史上“梁.祝”真有其人吗?
据清吴骞《桃溪客语.一》“梁祝同学”引《宁波府志》记录:
梁山伯,晋会稽人。字处仁。相传曾与上虞女扮男装之祝英台同学三年。后访上虞,始知祝为女,求婚不得,忧疾之死。后人 掺入神化,谓祝英台嫁马氏,过梁墓,大恸,墓忽开,祝英台随入,同化为蝴蝶。
另据《宁波府志.三六》“逸事”见:
祝英台,乃民间传说东晋穆帝时,会稽梁山伯,与上虞祝英台同遊学三年。祝归后,梁往探访,始知祝为女子。梁欲求婚,而祝以许配鄮城马氏。梁后为鄮令,病卒,葬城西清道原。次年,祝適马氏,乘舟过梁塚,风涛阻舟不能前。祝登岸临琢哀恸,地忽裂,遂与梁并埋。宰相谢安闻知,奏封为“义妇塚”。
不管是京剧《英台抗婚》中的“观礼”、“抗婚”、“祭坟”表演情节,还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动听唱段;及舞剧《梁.祝》里“化蝶”的精湛舞姿等演出,真可使观众荡气回肠。
总之,百听不厌的“梁祝”忠贞爱情故事无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有很多美满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向往,当然同样有凄美的爱情故事赚足了我们的眼泪。
遥想当年第一次听到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心情无彼杂陈,让我泪如雨下的同时,讨厌起了马文才,骂起了梁山伯是个呆头鹅,与祝英台共处一室三载都没有发现祝英台乃是女儿身。
在感到之余我们也许会好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历史上真有记载吗?历史上真的有如此凄美的爱情故事吗?
《宁波府志》记载,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了解点东晋历史的估计会有所耳闻,东晋男色之风比较普遍。那时候男子和女子几乎上一样,随身携带之物也是胭脂水粉,镜子之类的女妆用品,甚至出现男子不化妆都不出门的现象。
东晋不但男色之风盛行,同样相对女子而言,东晋没有过多的约束,不像我们认知的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东晋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四处郊游享受自然风光。以当时时代为背景造就出了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也抒发了当时爱好男风之人的心情,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来抒发自己对待男风的态度,生在一起被人诟病,死后化蝶双宿双飞。换个角度想想,倘若当时跟我们认知的一样女子一天都呆在闺房之内,注重名节,断然不会女扮男装去抛头露面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本来就不是一个朝代的人,梁山伯为明朝子民,而祝英台是南北朝时期的奇女子,两个人相差几百年肯定不会在一起学习并经历凄美的爱情了。
祝英台在南北朝时期是一位劫富济贫的侠女,一次去马太守家里劫富之时被其子马文才发现,祝英台在逃走时候不幸死在乱刀之下。由于祝英台平日里劫富济贫深受百姓尊敬,百姓为祝英台厚葬,并树碑立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由于地层的变化让祝英台的入土之地埋没于大地之中,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后来一位叫梁山伯的县官也葬于此地,正巧挖出了祝英台的墓碑,由于种种原因俩人就合葬一处。梁山伯做官期间,清正廉明一心为民,祝英台劫富济贫同样为民,两人又合葬一起,于是这个广为传颂的爱情故事也就诞生了。
通过祝英台与梁山伯的爱情故事我们也能查觉一二,一位是侠女,侠女自然是不拘小节的奇女子,一位是清正廉明的官员,自然像那种饱读诗书呆头鹅一般的书生。两人只是由于巧合的原因葬在一处不正应对两人共处一室,马文才乱刀至祝英台身死才让祝英台葬于此处,也正应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马文才作梗,两人爱情不能圆满。既然合葬一处自然是长久而眠,也就以双飞化蝶一般永远的在一起了。
虽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并非史实,只是古人的艺术作品,依然不影响我们对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不影响祝福她们化蝶双宿双飞的完美结局。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同一时代的人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还是同窗,更是一对生死恋人。祝英台女扮男装上学,与梁山伯同窗三年,两人情投意合。怎奈学期未满,祝英台家中给她定了亲,他俩成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受害者。梁山伯因此一病不起,最后病死,祝英台也随他而去。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故事,同时也为了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编写了《化蝶》的故事和歌曲,让他们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
山伯和祝英台是同一时代的人。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据查证,“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答: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书院,书院在东晋的时候是士族子弟才能去的地方,贫寒人家的学子根本无钱去书院学习,梁山伯出身士族,进入书院自然很容易。而祝英台也是士族出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身份恰好相似,因此能够在书院中相遇,互相产生情愫。
一说梁祝不是同时代人,祝英台是南北朝时代的人,而梁山伯则是明朝人。另一说法是:梁山伯是一方县令,为官清正,可惜英年早逝,百姓便为他选山坟,下葬时才发觉原来是个古墓,四百年前埋了个祝英台。
从各种传说来看,故事的起因可能就是一个叫做梁山伯的人在下葬时发现是旧墓,里面有石碑记载祝英台,根据丧葬文化,挖开了的墓穴是必定要下葬的,这就让人联想到给他们冥婚合葬。
这么好的一个题材,对于文人来说无疑是捡到了宝,必定会好好的利用。
我国自汉朝后,受儒家的思想影响,婚姻长期处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状态中,人们向往恋爱自由,渴望婚姻自主,但又不敢忤逆儒家礼教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追求婚姻自主的悲剧故事来表达对儒家礼教的不满和对婚姻自主的向往。
在这种主导思想的驱使下,文人们创作出了《梁祝》这一感人的故事。
故事的成功便又带来了更多的遐想,就算原本没有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假定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人们也会把他们说成有血有肉的具体人物,甚至所处的朝代、老家在哪都能想象得出来,而且有鼻子有眼,后人无法印证,也就,相信了,而且还给这些传说予以考古佐证,越讲越神,越讲越真,讲着讲着,便和真人搅在一起了,如某皇上也见过梁山伯等,这种情况是会出现的,武将关羽不也被不断崇拜而升级为财神吗?
所以,梁祝二人是否是同时代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
梁山伯和祝英台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这都是封建社会的迷信遗留问题,就是当今社会也还有这些嫌贫爱富的大有人在,古代流传的门当户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女孩的父母不同意他们的婚姻这就是主要导致他们不能在一起的原因也留下了永远的悲剧,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惊醒
梁山伯和祝英台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最终两人不能在一起了。粱山伯和祝英台虽然同人同窗三年,情投意合。但他们生活在封建时代,男婚女嫁,都应由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父母作主才能走到一起。
粱山伯家境贫寒,而祝英台是千金小姐,门第差别也大,所以最终他们做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没能走到一起。
越剧梁祝
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共13场,分别为“别亲”“草桥结拜”“托媒”“十八相送”“思祝下山”“回忆”“劝婚访祝”“楼台会”“送兄”“山伯临终”“吊孝哭灵”“逼婚”“祷墓化蝶”。
“十八相送”的舞台氛围还是满欢快的,能把你们老师看哭,放的估计是“楼台会”、“吊孝哭灵”或者“祷墓化蝶”几场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
结局是梁山伯病重去世,祝英台跳进梁山伯的墓中,两人化成蝴蝶。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后,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结局是:梁山伯病逝,祝英台殉情,两人化作蝴蝶比翼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中国古代就广为流传的离奇爱情故事,不仅被世人口口相传,还被改编成中国戏曲。小孩子也是从小便跟着爷爷奶奶听他们的故事,听着奶奶的感慨,似乎自己好像也懂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1、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双双化作蝴蝶。
2、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多,梁山伯未曾发现祝英台的真实身份,如果是你,你会发现吗
历史故事不宜用现在社会的思维去推敲分析打比喻。椐民间传说版本(小孩时候听大人茶余饭后谈论)梁山伯怀疑祝英台是女的了,如问祝英台为何蹲着小便等等问题但统统被祝英台化解拆招,(可惜忘记了)。
这是剧中情,现实肯定不是这样的,粱山伯虽然能读书肯定也不傻,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关,在封建社会里子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作主的,哪能像现在这样,纵使思想再前卫也没能到私下婚定这一步,所以也只能这样。他和祝英台相互爱慕,感情至深,这一点是肯定的,不然他也不会有后面的悲剧结果了。
梁祝姻缘,是我认为的最凄美、最纯洁、最动人的一段爱情姻缘故事。梁祝二人从赴省城读书的路上偶遇开始,不仅仅只是同穸三载那么简单,而是同床共枕了三年。虽然祝英台在床的中间画了一条分界线,说睡觉时是不能逾越这条中间线的。但他们毕竟在一起生活了三年,老实憨厚、单纯如一张白纸的梁山伯,竟然不知道祝英台是一个女儿身。连他们的师母都认为,这是奇迹,千古之奇迹呵!
最后的结局是,痴情的祝英台,在得知梁兄因相思而得病身亡,在被逼的成婚的路上,坚持中途一定要到梁山泊的坟前祭拜,否则就不成婚。她在梁山泊的坟前,哭得昏天黑地,大诉衷肠。最后,撞墓碑而坟开裂,双双化成彩蝶翩翩起舞,看到此处,直叫人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又获得了一絲絲的安慰,他们终于结合了、成双成对了。这是一场多么凄美的爱情姻缘呵!是一个人间最值得赞美和歌颂的爱情故事,不是吗?
没有发现太正常了,据我通过调查所知,梁山伯犯有极强的自闭症,不爱与人交往,脑子反应迟钝,近乎有点傻,所以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生太正常了。
假如梁山伯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估计祝英台早就怀孕生子了😂😂😂
如果女性偏男性化,穷人家的孩子有可能。富人家的女孩不可能,在那个年代,女人有很多约束,大户人家很在意这些,从小就接受这些训练,无论怎么女扮男装,都有明显的差异。
(不用化妆,不用女扮男装,有几个能看出女儿身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是谁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作者不详。
内容简介
越州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生得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让须眉,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女扮月老祠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时父亲因治水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性格耿直,憨厚笃诚,一心继承父志,经世济人。在去杭州尼山书院的路上遇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又与英台“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
但由于山伯不解风情,英台未能明说,文才从中作梗,使得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另有戏剧、电影、电视剧、歌曲等以此为名。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张恨水、赵清阁、顾志坤这三位作家写过同名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梁祝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恨水、赵清阁、顾志坤这三位作家写过同名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它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假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死,而是结合在一起,他们会幸福吗
假如梁山泊和祝英台没有死,他们也不可能在结合,就是结合了,也得分开!其中最主要原因有三!
一,梁山伯的心里根本就没有祝英台!
一对要好的朋友,更不用说是男女朋友,应该极其细致的了解对方,对对方为啥喜,为啥忧,身体变化及心里变化了如指掌,而梁三泊对祝英台来说,就没想过,没品过,没观查,没照顾过,没体贴过,不然不能连对方男女都不知道!
二,祝英台根本就没有对梁山泊有托付终身的想法!
她和梁山泊在相处过程中,确实是产生的感情,到这种感情只是亲情、友情,也许有一些情感的冲动,但是绝没有爱情,而且对梁山泊还有诫心,不然,不能费那么多嘛烦去隐瞒自己的女儿身!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根本就没那个缘份!
如果梁山泊和祝英台真心相爱,真想白头到老,那么,她们死后,就不会去变成一对蝴蝶。变成一对山羊,可白头到老,变成一对麻雀可同欢三年,变成一对蜜蜂可同欢三个月,可他们却变成了一对蝴蝶,因为蝴蝶的寿命只有七天,他们就没想长相厮守,所以变成了一对蝴蝶,同欢几日,也算祝英台还梁山泊个人情而已……
说不准。因为不能在一起,说明存在问题。TA们两个,祝英台的家里不同意,还有一个马英才喜欢祝英台,家有权有势,祝英台的家里答应婚事了吧,所以就算跑掉,TA们也走不了,但是梁山伯家境不太好吧,如果在一起首先面对的生存,女扮男装读书,听闻祝梁山伯思恋,郁郁而终,她很决绝也很倔强,感情很深,同窗,但,总归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如果,现实中虽然存在假设,但是结果就是结果,TA们很凄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悲剧。这世上的事,一步不同,步步不同,本就难说,不过,推理,也是一步一步都,所以可以大概猜一猜,逃的话,路上是一个问题
穷人婚姻没幸福吗?如果是这样的偏见,只有富人婚姻就幸福?过去旧社会,富人相当少,只有极少人幸福?本人认为,幸福无处不在,只有你感觉。婚姻幸福不幸福,不在于穷富,只有相互欣赏,相互心爱的俩个人,相互知心懂得的人最幸福。
如果梁祝能够结合,他俩能否顺利地幸福生活?
这是一个难作断言的未知数。但有一点可以断言,梁祝的故事绝没有现在这样凄美,更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流传千古,受到后人的追捧。正因如此,也就不会产生题主的这一提问,更不会出现我的以上赘言。
也许最初他们会彼此相爱,你侬我侬,可时间一长,大概也和所有世间男女一般化作一对怨偶,幸福,谈何容易啊?
这两个人不论是家境、情商、三观方面都不等,不相同。
世人只知道王子灰姑娘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就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故事戛然而止,于是大家下意识去忽略两个身份、个性完全不同的人在朝夕相对之后所要经历的种种考验。
虽然在那个时候,祝英台的父亲算的上开明,能让自己的女儿女扮男装进入书院学习的父亲,除了疼爱宝贝女儿,不作他想。
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为女儿的一生考虑,所以在马文才上门求娶之后,他喜笑颜开的答应了这门婚事。
一是因为马文才出身名门;二是马文才对祝英台是真的在意。
大概在马文才心里,祝英台喜欢梁山伯什么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若嫁给了她,一开始或许会伤心,可时间久了,必定会被自己打动。
所以,马文才能够未雨绸缪,先把人绑在身边,然后再做打算。往深处去,就是马文才这个人有远见,他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有目标才有希望,生活才不会是一潭死水。